《腦部的構造讓我們特別懷緬青春》

文:Jason Kong

 

1362253131-3868673841  日本特別迷戀校園動畫,特別迷戀校園歲月那段青春。這不只是商業考慮與迷人的美少女那麼簡單,而是那一個階段確實是我們長大後不斷重溫的記憶,這不是依戀過去,而是我們腦部構造本身如此。縱使我們在現實的時間不斷前進,但我們所作的決定、我們呈現的人格,一切都是由青少年時建構起來的人格在支撐。

 

  戰後日本的青春小說,一向是以高校為舞台展開的,主角年齡一般都是十七歲為主,因為那是青春與成年的界線,也代表了那種即將成為成年人的不安與燥動。至九十年代,對青春描繪的角色更加是下降至十四歲,《美少女戰士》的月野兔、《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碇真治。日本作品對「青春」的想像與探討,可以說是沒什麼其他國家的作品會有這般對青春的執迷。的確在青少年階段的記憶,對成年人來說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年齡愈大的人,青少年時期的回憶就會反覆出現得愈多,我們可以用生命檢索曲線來呈現這個關係。

01

  上圖是一幅生命檢索曲線Life Span Retrieval Curve),這是一幅在年齡遞進時,有多少的記憶會被編入自傳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當中的顯示圖。

 

  我們可以先想像一下,我們認識一名動漫角色的時候,就必須看他出場的鏡頭。例如我們想要認識《一拳超人》的埼玉,我們就必須看他出場的畫面,但出場的畫面當然不會是埼玉的全部,我們可以想像埼玉 會睡八小時覺但我們不會花八小時去看他睡覺,我們看到的埼玉是經過製作組剪接出來的畫面,他每次一拳擊倒怪獸、他的失落、他和傑諾斯的關係,都是我們透過畫面去理解。我們認識自己也一樣,一個二十歲的人要認識自己,不可能檢索長達二十年的回憶,他必須看一個剪接版本,以「我」為主角的電影,這部電影所用的畫面就是由「自傳記憶」構成。生命檢索曲線這幅圖則顯示了,究竟我們會從各個年齡的時候,拿多少記憶作為自傳記憶的片段,而經過研究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青少年/青年時特有的 回憶高峰 (Reminiscence Bump)

hqdefault

  回憶高峰/記憶突點 (Reminiscence Bump),年齡愈大的人會有愈大的傾向去回憶起由青少年至青年階段的記憶,青少年至青年階段的記憶比起其他年齡階段是不成比例地高。其中一些人提出解釋,就是因為這個階段是生命目標建立、個人的價值建立、個人的信念建立的階段。大家回想起自己最感到猶豫、情緒最起伏、改變得最大的時期,必然是青少年至青年的階段,因為這個階段所發生的事,將構成了「我」。不同國家的人,也有不同的生命檢索曲線,雖然他們全部都有回憶高峰,但各自的高峰年齡都不同。一個圖表顯示,美國人的回憶高峰分別在8歲和17歲;中國人的回憶高峰在20歲;日本人的回憶高峰是在18歲左右,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日本人那愛好「永遠的十七歲」。(Martin A. Conway ;Qi Wang ;Kazunori Hanyu ; (Nov 2005),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Variation of the Reminiscence Bump

 

  其中一個令我們覺得年輕總是好的例子,就是音樂了。我們最喜歡12至22歲時所迷醉的音樂,我們當時由在CD播放、在itune播放、再在Youtube一遍又一遍地聽著的音樂,似乎沒有什麼能取代12至22歲的音樂了。一個30歲的人歇力在當代流行音樂尋找自己喜歡的歌,發現這是十分艱鉅的任務,一切的歌曲都不如12至22歲時聆聽的那麼美好,那麼,這位30歲成年人通常都會總結一句:「現在的音樂都不如舊一代。」其實,這是音樂共鳴感(Musical nostalgia)有關。

 

   音樂共鳴感(Musical nostalgia),換言之,亦不是一個文化現象,而是神經的指令。不論我們的品味變得如何世故考究,我們的大腦終究還是會迷沉在那些在我們極富有戲劇性的青春期時所沉醉的歌曲。(Mark Joseph Stern(AUG 2014).Why do we love the music we heard as teenagers?, www.slate.com)由12至22歲,我們的大腦有非常蓬勃的神經發育,而青少年時聆聽的音樂會結合起青少年那戲劇性的情緒、年少的歡樂與喜悅一起寫進這個急速發展的神經系統中。成年之後再聽回青少年時熟知的音樂,就恍如調音叉一樣,激發起他腦部在青少年時建構起來的神經系統,連帶當時寫進腦部的情緒,一下子被彈奏出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老一輩總是不喜歡新一代的音樂,總是覺得一代不如一代,這是因為新的音樂無法引起他們的共鳴。也證明的新的音樂在唱腔、節奏、編曲、演譯各方面,都與上一代不同了。

 

  上一代會有「看不起新一代」的傾向,也是因為他們腦部的建構都是在青少年階段形成的,不是他們所熟悉的刺激的話,他們很難會有所共鳴。正正是這樣,青少年那種探索與迷惘才是如此珍貴,他們的價值未完全形成,可能遇到一點事情,也可以對結局有所改變,也是為什麼GALGAME中一個細微的選項也可以導致結局由BAD END變TRUE END,可能性是青春真正可貴的地方。《Fate/Zero》的衛宮切嗣假若他還是青少年的話,聖杯給予他的答案也許就不會那麼無可救藥的了。可能性,還是要交給16歲的巴納吉。

 

Credit:

Want to remember something? Have some coffee!

http://mindblog.dericbownds.net/2014/03/want-to-remember-something-have-some.html

Reminiscence bum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miniscence_bump

Control over memory retrieval is predicted b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ttp://mindblog.dericbownds.net/2014/03/control-over-memory-retrieval-is.html

Neural Nostalgia

Why do we love the music we heard as teenagers?

By Mark Joseph Stern

http://www.slate.com/articles/health_and_science/science/2014/08/musical_nostalgia_the_psychology_and_neuroscience_for_song_preference_and.html

 

1.Nostalgia 是指懷舊、鄉愁,但Muscial Nostalgia好像亦做共嗚感更貼切。

2.衛宮 切嗣把一切予盾與無法解決的事情,都以「破壞」來解決,直到他尋找到聖杯,聖杯也是只能從他建立起來牢固的價值來「拯救世界」,那就是「把一切都破壞」,因為他對世界的理解本是如此,已經建立得不可打破了。

jasonkong

禮樂崩壞,眾生失智的年代,比起一腔熱血,更需要靭性與耐力。

More Posts

jasonkong

禮樂崩壞,眾生失智的年代,比起一腔熱血,更需要靭性與耐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