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做起底層產業《MK妹》畫師回望失落了的文化符號

問及蕭邦仲自己未來有什麼目標,想要達成什麼。他說,他想香港再有一個底層的產業。香港過去幾年間都傾向藝術家方向發展,最後可能走紅了一個人,但他卻沒辦法回饋產業。另外,大家購買本土創作,不是真的想要那件商品,而是購買那理念,或者是生活品味的呈現。

 「我想將件事拉番返去『你真係想睇,真係想買。』,而唔係買本土贖罪券,真正消費就去買日本嘢。」他直言香港的底層產業已經消失了,大眾並不關心香港本土創作,而香港的創作人亦愈來愈走向藝術化——寧醜不俗。

Read more

《腦部的構造讓我們特別懷緬青春》

  日本特別迷戀校園動畫,特別迷戀校園歲月那段青春。這不只是商業考慮與迷人的美少女那麼簡單,而是那一個階段確實是我們長大後不斷重溫的記憶,這不是依戀過去,而是我們腦部構造本身如此。縱使我們在現實的時間不斷前進,但我們所作的決定、我們呈現的人格,一切都是由青少年時建構起來的人格在支撐。

  戰後日本的青春小說,一向是以高校為舞台展開的,主角年齡一般都是十七歲為主,因為那是青春與成年的界線,也代表了那種即將成為成年人的不安與燥動。至九十年代,對青春描繪的角色更加是下降至十四歲,《美少女戰士》的月野兔、《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碇真治。日本作品對「青春」的想像與探討,可以說是沒什麼其他國家的作品會有這般對青春的執迷。的確在青少年階段的記憶,對成年人來說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年齡愈大的人,青少年時期的回憶就會反覆出現得愈多,我們可以用生命檢索曲線來呈現這個關係。

Read more

《花舞少女 (ハナヤマタ) – 可有可無的「舞」》

時甜,時苦,通常淡而無味的大雜燴。

作者:濱弓場雙 (浜弓場双)

出版:芳文社 / 尖端出版

形式:漫畫(暫六冊) / 動畫 (一季)

「動畫化」真是個令我又愛又恨的詞語。

你坐在電腦/電視螢幕前,花費三十分鐘觀看一集動畫。你發現這一集作畫差劣,演出薄弱,故事缺乏起伏,於是決定看看討論區有沒有同道中人,然後你看到這一段留言:

「原作(漫畫/小說)演出好多了,是動畫版做得太差。」

假如你有幸看到一集是作畫精細,演出強而有力,故事高潮迭起,新奇有趣,又會看到這一段留言:

「動畫版好多了,原作(漫畫/小說)要差得多。」

到底我應不應該看原作呢?如果動畫質素並不代表原作有同等質素,那作為負責任的觀眾不得不先看過原作和動畫,才可以評價作品的優劣。說到這裏,動畫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物的產品,畢竟動畫要處理更多原素,如背景音樂、聲優人選,角色人設,比文字(小說)和靜止圖(漫畫)更容易出問題。我期望不大,但求找到一部原作和動畫同樣不錯的作品;我不要甚麼奇幻世界觀,也不要甚麼勇者拯救世界、更不要甚麼人細鬼大的中學生看世界…….

這時候我想到《花舞少女》。

Read more